2010年1月和2月,CPI分别比上年同期上涨1.5%和2.7%,PPI则分别比上年同期上涨4.3%和5.4%。根据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安排,2010年物价控制目标为:CPI与PPI的涨幅应分别控制在3%和5%以内。很显然,2月份物价涨幅已突破警戒线,3月CPI与PPI又会怎样呢?能否稳住?
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尤其是广西、云南、贵州)出现了近百年罕见的大干旱,旱灾将导致这些地区粮食减产可能超过50%。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缺水与缺粮一样可怕。中国农业的小地块承包与分散耕种,既是最缺水的,同时也是最浪费水资源的。缺水,不但粮田无法耕种,而且人畜饮水困难,农业或许颗粒无收,这将危及农民生活及社会安定;缺粮,则粮价必然上涨,进而带动以粮食为原材料的食品价格普遍上涨,这正是那根驱动CPI大幅上涨的敏感神经。
近日,再传淡水河谷铁矿石要价上涨100%,照此计算,中国钢铁工业有可能全面亏损。然而,涨价比传闻速度还要快:国内钢铁价格闻声而涨,钢企理直气壮涨价,经销商囤积惜售,正在快速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汽车制造、房地产开发及交通设施建设,它们更是坐卧不安。当然,这些“吃钢”企业同样可以向消费者最终转嫁成本,但可能导致车更贵、房更贵,路更难行,PPI还将加速上行。
粮食与铁矿石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威胁,一方面与天灾及自然因素有关,但另一方面则暴露出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陈旧与产业结构的严重落后。
目前,我国还有8亿人口生活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全国40%以上的劳动力还滞留在农村,从事着传统落后的农业生产,“靠天吃饭”。低效的农业耗用了全国劳动力资源的40%,却只贡献了11%的GDP;相反,创造GDP半壁江山的工业,却仅能吸纳全国劳动力的26%,这种从业结构与GDP结构的严重错位与“非对称性”,既表明中国传统农耕方式的落后,农业劳动力严重过剩,同时也表明中国的“工业化”只是封闭性的“城市工业化”,它走不出城市边界,更不能辐射农村和农业。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
无法有效推动城市化的“工业化”仍在如火如荼地加速前行,“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行业还在拚命地扩张产能,重复建设与产能过剩日益严重,它已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如果说,石油是工业化的血液,那么,钢铁则是工业化的脊梁,只要中国的工业化没有尽头,那么,作为工业化的两个轮子——石油和钢铁的GB/T9948石油裂化管刚性需求仍将会不断膨胀。